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(权威访谈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)
来源:低频读写器 发布时间:2024-10-08 05:55:50
新时代新征程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,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体制机制,对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。
如何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?怎样逐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?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本报记者正常采访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党组书记、部长金壮龙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,请问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在哪几个方面重点发力?
金壮龙: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所系,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%,总体保持稳定。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,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发展新质生产力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,完善产业治理体系,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,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。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,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,加快先进标准供给,促进重点行业设施更新、工艺升级、数字赋能、管理创新。
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。围绕轨道交通装备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,着重加强创新政策供给,推动强链延链补链,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,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。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,优化产业区域布局,引导优质要素向国家级集群汇聚,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。
三是发展壮大新兴起的产业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,加强行业指导和客户服务,推动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。制定壮大新兴起的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计划,系统推进技术创新、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,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。
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。全力发展人形机器人、脑机接口、6G等新领域新赛道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完善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,推动原创性、颠覆性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“揭榜挂帅”,发展壮大瞪羚企业、独角兽企业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,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。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的作用,深化产融合作,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度融合制度,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如何推进落实?
金壮龙:《决定》提出“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度融合制度”“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”。我们将紧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,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化的经济、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,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。
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围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,“点”“线”“面”协同发力,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,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,力争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。
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。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,以场景应用为牵引,夯实算力、算法、数据等技术底座,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。开展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行动,打造100个应用场景、1000家标杆企业。全力发展智能产品,发展壮大机器人产业,推广智能化软件应用,促进消费终端向强智能升级。
三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。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、先进计算、区块链等领域,强化自主创新,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、基础性、先导性技术和产品,培育造就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,发展一批关键环节和细致划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
四是推动信息通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巩固提升基础网络、产业体系、融合应用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和领头羊。持续推进5G、千兆光网、移动物联网、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,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,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。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,增强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。全力发展开源基础设施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,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任务?
金壮龙:产业链、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,这是大国经济一定要具有的重要特征。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,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牢牢把握发展自主权。
一是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。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,集中优质资源,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,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“双牵头”攻关模式,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。完善首台(套)、首批次、首版次应用政策,促进创新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。
二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。抓好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,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。构建高水平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体系,优化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。指导国家高新区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,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完善科学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,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,打造“火炬”品牌升级版。
三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。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,增强上下游企业协同监测和应对能力。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产品保供,着力建设安全可控的原材料产业链。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。
四是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。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建立产值、收益、用地等指标的分享机制。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,办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。建设高质量承接载体,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,工业与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?
金壮龙:中小企业能办大事。目前,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.2万家。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、发展和帮扶并举,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,推动中小企业高水平发展实现新突破。
一是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。发挥“小巨人”企业引领作用,协同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。完善“选种、育苗、培优”全周期培育体系,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强链补链,分级分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二是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力争到2027年实现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。全力发展“小快轻准”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,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、会转、转得好。
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。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“一张网”。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,加强技术创新服务,扎实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。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。完善与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,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。
四是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支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打造新动能、攻坚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,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,带动社会资本投早、投小、投专精特新。优化金融精准支持机制,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好专精特新专板。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,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各类人才。
本报记者 王 政 刘温馨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10月08日 第02 版)
新时代新征程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,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体制机制,对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。
如何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?怎样逐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?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本报记者正常采访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党组书记、部长金壮龙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,请问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在哪几个方面重点发力?
金壮龙: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所系,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%,总体保持稳定。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,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发展新质生产力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,完善产业治理体系,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,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。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,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,加快先进标准供给,促进重点行业设施更新、工艺升级、数字赋能、管理创新。
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。围绕轨道交通装备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,着重加强创新政策供给,推动强链延链补链,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,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。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,优化产业区域布局,引导优质要素向国家级集群汇聚,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。
三是发展壮大新兴起的产业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,加强行业指导和客户服务,推动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。制定壮大新兴起的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计划,系统推进技术创新、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,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。
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。全力发展人形机器人、脑机接口、6G等新领域新赛道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完善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,推动原创性、颠覆性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“揭榜挂帅”,发展壮大瞪羚企业、独角兽企业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,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。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的作用,深化产融合作,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度融合制度,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如何推进落实?
金壮龙:《决定》提出“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度融合制度”“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”。我们将紧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,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化的经济、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,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。
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围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,“点”“线”“面”协同发力,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,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,力争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。
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。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,以场景应用为牵引,夯实算力、算法、数据等技术底座,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。开展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行动,打造100个应用场景、1000家标杆企业。全力发展智能产品,发展壮大机器人产业,推广智能化软件应用,促进消费终端向强智能升级。
三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。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、先进计算、区块链等领域,强化自主创新,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、基础性、先导性技术和产品,培育造就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,发展一批关键环节和细致划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
四是推动信息通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巩固提升基础网络、产业体系、融合应用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和领头羊。持续推进5G、千兆光网、移动物联网、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,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,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。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,增强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。全力发展开源基础设施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,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任务?
金壮龙:产业链、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,这是大国经济一定要具有的重要特征。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,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牢牢把握发展自主权。
一是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。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,集中优质资源,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,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“双牵头”攻关模式,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。完善首台(套)、首批次、首版次应用政策,促进创新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。
二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。抓好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,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。构建高水平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体系,优化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。指导国家高新区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,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完善科学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,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,打造“火炬”品牌升级版。
三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。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,增强上下游企业协同监测和应对能力。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产品保供,着力建设安全可控的原材料产业链。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。
四是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。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建立产值、收益、用地等指标的分享机制。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,办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。建设高质量承接载体,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。
记者:《决定》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,工业与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?
金壮龙:中小企业能办大事。目前,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.2万家。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、发展和帮扶并举,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,推动中小企业高水平发展实现新突破。
一是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。发挥“小巨人”企业引领作用,协同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。完善“选种、育苗、培优”全周期培育体系,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强链补链,分级分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二是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力争到2027年实现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。全力发展“小快轻准”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,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、会转、转得好。
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。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“一张网”。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,加强技术创新服务,扎实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。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。完善与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,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。
四是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支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打造新动能、攻坚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,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,带动社会资本投早、投小、投专精特新。优化金融精准支持机制,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好专精特新专板。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,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各类人才。
《人民日报》(电子版)的一切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PDF、图表、标志、标识、商标、版面设计、专栏目录与名称、内容分类标准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)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、学习研究使用,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/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《人民日报》(电子版)所登载、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,包括但不限于转载、复制、发行、制作光盘、数据库、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,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。否则,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、向有关部门举报、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,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。
上一篇:引领物联网时代的先锋——RFID
下一篇:2003款奔驰S350的防盗系统